查看原文
其他

2019部编版:七下历史《第16课 明朝的科技、建筑与文学》知识背诵手册

初中历史 2023-02-13

基础梳理:

知识点一:科技名著

1.李时珍和《本草纲目》

(1)李时珍:

①评价:他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。

②生平:他出身于医药世家,从小对医药学产生深厚兴趣,成年以后随父行医。他潜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,在实践中细心地治疗病人,因此医术提高很快。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,深感医生对药物的辨识和使用至关重要,有必要对古代的药物学书籍加以整理和补充,于是编写一部新的医药学著作。

(2)《本草纲目》:

①成书过程:李时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,并深入社会,进行实地调查,向人们请教。他不辞辛苦,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,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。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,他编写出《本草纲目》。

②价值:《本草纲目》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。

③内容:

a.《本草纲目》全书190多万字,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,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;收录药方11000多个,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;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。

b.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,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、形色、气味及其主要疗效。

④地位:这部巨著,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,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,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
⑤传播:《本草纲目》自问世以后,广为流传,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,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、法文、俄文、德文、英文等多种文字。

2.《天工开物》

(1)作者:宋应星。

(2)类别:是一部科技巨著。

(3)成书过程:作者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,读了很多书,知识面十分宽广。他中了举人以后,担任过地方官,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,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。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,写出了《天工开物》一书。

(4)内容:

①这部书的内容非常丰富,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,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、加工部门。

②宋应星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,还绘有120多幅插图,画面直观生动,描绘了生产过程和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形象。

(5)影响:《天工开物》一书,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,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。

(6)传播: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,被译成日文、法文、德文、英文等多种文字。

(7)评价:这部书被誉为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”。

3.《农政全书》

(1)作者:明代农学家徐光启。

(2)地位: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。

(3)内容:

①全书60卷,约70万字,分为农本、田制、农事、水利、农器、树艺、蚕桑、种植、牧养、制造、荒政等大类。

②《农政全书》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,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。

思维拓展:

1.明清时期的科技巨著具有以下特点:继承和总结。

(1)从内容上看:多、全—总结性的巨著,是集大成之作。

(2)从价值和影响上看:虽无突破、创新,但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

(3)从人的主体行为看:勤奋钻研、身体力行、注重调查研究—献身科学的精神。

(4)从部分内容看: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,如《农政全书》和《天工开物》。

2.明清时期中国科技为什么在世界上落伍了?

(1)统治者对科技发展重视不够。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没落、腐朽,统治者以“天朝上国”自居,妄自尊大,他们对西方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几乎一无所知,也不可能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人员进行科学研究。

(2)缺少物质基础和动力。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,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,这就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。

(3)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“闭关锁国”政策,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,使我国失去了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机会,同时也使我国军事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。

(4)科举制度日益僵化,文化政策日益反动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重视文章写作,忽视科技发明创造,使科技发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。在文化政策方面,明清两代特别是清朝大兴“文字狱”,造成了社会恐怖,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,打击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才智,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。


妙招巧记:

通过绘制图示记忆明朝三部科技巨著。图示如下:


知识点二:明长城和北京城

1.明长城

(1)目的:明朝建立以后,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,先后18次修筑长城。

(2)起止点:东起辽东、西至嘉峪关。

(3)长度:总长万余里。

(4)修筑:

①主体组成:明代长城以城墙为主体,由关隘、城台、烽火台等组成,明长城多用砖、石砌成,十分坚固。

②沿线设置:沿线设立卫所,驻守军队,开展屯田,进行生产,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,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。

(5)评价:

①在长城修筑史上,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,历时最久,布局更合理,技术更先进,设施更为完善,工程质量更为坚固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,主要是明代修筑的。

②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,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,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,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。


相关链接:

秦长城与明长城的比较。

(1)秦长城西起临洮,东到辽东;明长城东起辽东,西至嘉峪关。

(2)秦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;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骚扰。

(3)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;明长城是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,全长万余里,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。

(4)明长城的位置较秦长城靠南。

(5)秦长城为土筑,明长城东段用条石和青砖砌筑。


思维拓展

如何正确认识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长城?

(1)长城雄伟、壮观,像一条巨龙。它是古代人民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的建筑奇迹,是中华民族的骄傲。

(2)工程浩大,难度极高,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。

(3)修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。

(4)明代用修长城的办法来抵抗北方蒙古族的袭扰不可取,如果用这些钱物来发展科技、增强国力和改进军用技术,也许效果更好。


2.北京城

(1)基础: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,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。

(2)皇帝:明成祖。

(3)时期:1406—1420年。

(4)迁都: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。

(5)布局:

①明朝北京城有宫城、皇城、内城和外城。

a.宫城即紫禁城,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,是北京城的核心。

b.皇城在宫城的外面,周长9000多米,设有6个门。

c.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,周长约23千米,设有9个城门。

d.外城在内城南面,设有7个城门。

②整个北京城平面呈“凸”字形,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,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,均衡布局,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。

(6)特点:北京城的建筑,以宫殿为重点,并建有坛庙、宫苑、王府、城垣、城楼、官衙、仓库、寺观、桥梁、大街小巷、工商场所,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。其中,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,建筑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,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,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、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。


相关链接

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及功用。

故宫严格地按《周礼·考工记》中“前朝后市,左祖右社”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。故宫中以乾清门为界,乾清门以南为外朝,以北为内廷,即寝宫。外朝以太和、中和、保和三大殿为中心,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,也称为“前朝”。此外,两翼东有文华殿、文渊阁、上驷院、南三所,西有武英殿、内务府等建筑。内廷以乾清宫、交泰殿、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,两翼为养心殿、东、西六宫、斋宫、毓庆宫,后有御花园,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。此外还有重华宫、北五所等建筑。城墙四周各设城门一座,南面午门,是故宫的正门,北面神武门,东面东华门,西面西华门。故宫整个建筑空间变化丰富,外观壮丽,有主有从,显示出庄严肃穆、唯帝王独尊的宏大气势。


知识点三:小说和戏剧

1.小说

(1)概况:明朝时候,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,小说、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,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,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《水浒传》和《西游记》。

(2)明朝小说(长篇章回体小说)

(3)影响:明代的这三部小说,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,但都规模宏大,结构严整,情节曲折,想象丰富,语言生动,问世后在社会上广泛流传,家喻户晓,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。并对以后的小说、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2.戏剧

(1)概况:明朝时期,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。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。

(2)代表人物:汤显祖。

①地位: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。

②代表作《牡丹亭》:曲文流丽,人物内心描写细致,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,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,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。


课外延伸:

明长城

长城的修建,始于春秋战国。秦统一中国后,将北部原秦、赵、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,再向东西延伸,筑起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,号称万里长城。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,许多朝代不断整修。明朝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修筑,将过去土筑地段全部改成砖石结构,又加筑明楼、烽火台。河北山海关与甘肃嘉峪关遥相呼应,雄峙于明长城的东西两边,都有“天下第一关”之称。明长城东起鸭绿江,西到嘉峪关,全长蜿蜒6700千米,像一条巨龙,气魄更加雄伟、壮观,它是古代人民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的建筑上的一个奇迹。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,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。

    嘉峪关是明朝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,因城关坐落在甘肃省嘉峪山麓,地势险要,巍峨宏伟,故得名“嘉峪关”,亦称“天下雄关”。嘉峪关城建于明洪武五年(1372)。关城呈梯形,分内外两城。关门西开,门上原有一个3层的关楼,上题“嘉峪关”三个大字。登关城望长城,似游龙浮动,不见首尾,令人赞叹不已。

 

往期精彩分享:

2019部编版:七下历史《1—13课基础知识汇总》

部编版:七下第16课《明朝的科技、建筑与文学》

2019部编版:七下第15课《明朝的对外关系》

2019部编版:七下历史《名校期中考试测试题》

2019部编版:七下历史第14课《明朝的统治》

2016部编版:七下第16课《明朝的科技、建筑与文学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